Friday, November 16, 2007

故事的角色: 主角與配角

馬可福音第十章: 三十五至四十五節

誰可決定主角屬誰?
是監制? 導演? 編劇? 抑或是演員本身?

v.40: "只是坐在我的左右,不是我可以賜的,
乃是為誰預備的,就賜給誰."

"賜給" 有"given"(KJV), "grant"(NRSV),
"chosen"(New Living), "assign" 等意思.
並非單靠門徒一廂情願,
就可以扮演到他們想扮演的角色,
也不需要爭相排隊去試鏡 (audition),
去爭取心儀的角色,
而是主隨著祂的心意的"獨有安排"(exclusive arrangement)!

無論角色為何,
只要門徒清晰地了解, 自己是否正身處於
天國的"適當位置"(proper place),
其他人所扮演的角色, 又"與他何干"!?

或許, 門徒理應全情投入自己的角色中,
細意而透切地去揣摩角色的性恪(character),
順著劇情的編排和發展,
全面去掌握所處的環境/場景(locale).

畢竟, 不好好演繹所分配的角色,
不忠於被賜與的位份,
無論是主角或配角,
他在舞台上的地位,
恐怕連"茄哩啡"也不如!

Friday, November 02, 2007

連結與解釋

馬可福音第六章:

1. 不被尊敬的先知
2. 耶穌差遣十二門徒
3. 施洗約翰被斬
4. 耶穌給五千人吃飽
5. 耶穌在水面上行走

五件表面上看似獨立的個別事件,
而被編排, 被串連在同一章裏, 用意何在?

當耶穌在水面上行走,
主動地介入門徒生命中的一個小環節...

v.50: "It's I", 有"I AM"的意思:

(versus "It's me":
一種比較客套, 表面, 保持距離, 平輩的相互關係)

是一種神聖層面的真接啟示:

不單衹是先知的身份,
不衹局限於夫子差遣學生的角色,
不是以利亞或施洗約翰的接續者, 接捧人, 替代者, 代言人!
不限於醫病, 趕鬼, 行神蹟奇事的人物.

而是門徒生命的核心,
是祂主動地, 直接地介入他們生命中的每部份;
生命的每個環節,
都是圍繞著祂而運行,
得以互相緊扣,
得以連結而賦以意義;
都以祂為依歸,
並且擁有門徒生命的"終極解釋權"!

此時此地,
你生命的解釋權屬於誰?

(BTW, 精煉師(refiner), 多謝你的啟發)!